注册
400 071 1689

《十大教育面试热点解读》(一)

2019-07-22 08:57:14     来源:京佳教育

 

  • 咨询电话: 张老师13579209581 周老师18197599135

  • 地址: 新疆乌鲁木齐市天山区时代广场A座15G室

  面试热点一:如何治理民办择校热

  【热点回顾】

  曾经发生在公立小学身上的刷题、预录取、选生源等违规行为,如今正在民办学校蔓延。一些地方政府对民办义务教育学校招生疏于管理,造成一些学校面向全省、甚至全国掐尖抢生源,这种做法已经严重影响到整个教育生态,舆论普遍质疑,该如何规范越来越火的民办学校?

  日前,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做好2019年普通中小学招生入学工作的通知》。《通知》提出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入学、全面落实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规定、严格规范普通高中招生行为、建立招生入学工作预警制度、严格执纪问责等要求。

  《通知》要求,所有公办、民办义务教育学校都要严格遵守义务教育免试入学规定。各地要规范民办义务教育学校招生管理,将民办义务教育学校招生纳入审批地统一管理,与公办学校同步招生,不得以任何形式提前选择生源,坚决防止对生源地招生秩序造成冲击。对报名人数超过招生计划的民办学校,引导学校采取电脑随机派位方式招生。

  【政策背景】

  民办学校提前招生,是之前促进民办教育发展,各地采取的一项措施。在民办学校普遍较弱的情况下,这对民办教育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也不影响整体招生秩序。而当民办学校已经超过公办学校之后,再给其提前招生的特权,就可能让民办学校的招生优势十分突出,民办学校的提前招生就变为“掐尖”——报考民办学校没被录取的学生,再参加公办学校就近入学,进而导致民办择校热升温,也不利于推进义务教育均衡。

  【树立论点】

  民办学校提前招生是应该明确禁止的,提前招生确实会扰乱招生秩序,但是,限制民办学校招生的地域,需要广泛听取居民的意见,民主决策。而民办学校在规定区域内怎样招生,应该尊重民办学校的自主权,规定采取电脑摇号方式派位招生,会影响民办学校招收适合本校的学生,也影响受教育者的选择权。

  【论证观点】

  其一,提前招生,对促进招生公平并不利,应该禁止。或许在民办学校看来,提前招生可以让自己招到好的生源,但这会带来严重的负面效应,一方面,一校的提前招生,会带动其他学校也提前招生,大家都把时间提前,会干扰正常的招生秩序和教学秩序;另一方面,也会增加家长的焦虑,担心学校的招生时间提前,错过招生时间,也对提前录取的学校要求签所谓的报考承诺,而左右为难。

  如今出台政策,实行公办民办同步招生,会限制部分学生对民办学校的选择,因为按规定,如果报考了民办学校,没被录取,就只能在学区内统筹,而不能再确保进就近入学的公办学校。这会令家长在给孩子报考民办学校时更谨慎,实行这一政策,报考民办学校的学生会有很大幅度的下降,可有效缓解择校热。

  其二,进一步限制民办学校的招生区域,应该充分听取居民的意见。义务教育阶段的民办学校,是为了给受教育者提供差异化选择,举办民办学校的最重要意义也在于此。限制民办学校招生地区,可能让民办择校降温,可是,却也让受教育者的选择大大减少。如果公办学校办学不能满足需求,又不能择校,那么,家长对公办学校的不满情绪会增加,同时,把择校热变为培训热。

  其三,民办学校招生实行电脑派位,这和公办不择校,择校到民办的义务教育均衡原则并不相符。比如,有特长和兴趣的学生,要报考民办学校,可现在民办学校不能举行测试,只有摇号,那么,这些学生的选择权怎么满足?另外,民办学校为满足差异化选择,可是学校也实行和公办一样的电脑摇号招生,那学校的差异性也将逐渐丧失,这会让民办办学者的积极性减弱,最终会影响整体民办教育发展。

  【原因分析】

  多年来一直存在民办学校“择校热”。究其原因,虽然公办学校已都实行就近免试入学,但在公办学校之间,以及公办校和优质民办校之间,还存在明显的办学质量差距。在公办领域,家长只能通过购买学区房择校,在学区房政策越来越严的情况下,择校就只能去民办,而如果民办小学、初中相对公办学校办学质量更高,家长对这些民办学校就竞相追逐。上海等地的情况正好如此,有的民办小学只招100多人,却有5000名学生报考。

  在发达国家,义务教育阶段也实行公办不择校、择校到民办的战略,但不存在那么“火爆”的民办择校热,原因就在于,公办学校之间,以及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之间不存在很大的办学质量差距。家长选择民办学校,更看中的是其办学特色,也即择校主要满足差异化选择,但目前的情况并非如此。总体来说,义务教育不均衡情况还比较严重,只有切实缩小办学质量差距,给学校办学自主权,才能有效减少家长择校的需求。

  【提出建议】

  所以,治理民办择校热,要规范,也要尊重民办学校的办学自主权,以及受教育者的选择权。

  在规范招生的同时,必须推进义务教育均衡,政府教育部门的重要工作,还在于切实推进义务教育,一方面,促进公办义务教育均衡,缩小公办学校间的办学质量和办学条件差距,另一方面,要缩小公办学校与部分热门民办学校的差距——如果公办学校与热门民办学校的差距过大,少数民办学校的择校,就会带动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择校热。

  此外,要构建良好的义务教育秩序,还要改革教育评价体系,以多元评价体系促进学校多元办学,让每所学校在均衡基础上办出特色和个性,由此全面缓解择校热。

  面试热点二:大学生作业抄袭成风

  【热点聚焦】

  1. 据《科技日报》报道,近日,选修了中国科学院大学科幻文学与影视创作系列讲座课的学生,都收到了一封由授课老师苏湛发来的邮件。邮件由文言文写就,言辞犀利。邮件中说:“凡今抄袭者,一经查实,不问考勤,皆黜落,以儆效尤。”苏湛给了22名学生零分,因为他们的期末文章被判定为抄袭,发邮件,就是要强调,“此分不可改”。

  2. 从2018年秋季学期开始,清华大学将为全校教师提供教学过程中课程作业的查重服务,是全国首个对学生课程作业查重的高校。清华大学教务处教学质量办公室工作人员宣华介绍,随着大作业、小论文等课程考核方式逐渐取代单一的期末试卷考试,授课教师或助教无法完全判定学生作业是否原创,因此采用作业查重系统能有效预防和发现学术不端行为。

  【表明观点】

  大学生对待作业的态度看似是个小问题,其实它反映的是当前整个教育存在的制度性问题,以及一些社会风气问题。这两个防抄袭作弊事件,就可以看成大学向“抄袭作弊”等不端行为宣战的一个信号。可以明确的是,严管抄袭作弊是大学的现实共识,而且这共识以后会更普遍。不可否认的是,大学目前整体上的防抄袭作弊状态,还是有很大的空间,其任重而道远。要注意方式方法,急不得,比如像清华这种在学生作业层面引入查重系统的新思路和方法,值得学习、借鉴和推广。同时,还应将苏湛老师个体的努力,化作共识性的集体举措,形成具有实在约束力的制度架构。

  【原因分析】

  除了学生个人学习态度不端正和诚信缺失以外,其实,不少学生轻视作业的最主要原因,是一些作业的目标不明确或不切实际,使得一些学生难以在其中找到成就感。另外,当前很多老师没能及时对作业进行反馈,也加剧了学生抵制作业的情况。

  虽然老师们都知道,实时反馈学生的作业情况才能实现教学互动,但大学里学生数量相对较多而老师数量相对偏少的情况非常普遍,使得不少老师无暇顾及一些学生。另外,老师在各种考评机制的裹挟下,要花更多时间写论文、跑课题、抓项目,留给批改作业、与学生讨论作业的时间少之又少。

  当然,一些大学生的心态也存在偏差。如今很多学生在经历了多年的中小学生活后,养成了被动学习的习惯,总认为老师必须给学生的作业一个反馈,要自己的努力得到,否则无法继续学习。

  【提出建议】

  首先,虽然有了查重系统,但关键还是得践行到位,并切实有效与学生作业相连,进而实现学生的每一份作业,都独立原创且保证质量的良好状态。若做到这一点,那查重系统之后,就要有一整套的查重和惩戒的机制规范,来真正束缚师生的懈怠思维和行为,这样,所谓引入查重,才真正有意义,也避免资源浪费和虚张声势等情况发生。

  其次,不仅是防抄袭作弊方面要严格并具体,防代课、防上课玩手机等方面都需要同样如此,不给影响学生正常学习的任何不正之风以可乘之机,认真学习研究自然也就无需抄袭,这也应是未来大学的努力方向。

  再次,尤为重要的是,当大学真正吹起强化防范大学生作弊以及大方向合理增负的冲锋号时,对教师的上课质量、教育方法和教育效果的,便也应该及时提到日程上来,要寻求同步进步,进而避免“头重脚轻”的状态在大学上演。

  另外,我认为目前校方还有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学习规划和人生规划,让学生认识到,学习过程中的每一点积累,对于将来成人、成才都非常有必要。另外,教育不该“一视同仁”,老师应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不必硬性地要求每个学生都成为全才。

  对于大学生本人,则需要明确学习目标,自身修养,在学习方法上必须完成从被动学习到主动求知的转变,遇到不懂的问题及时向老师求教,提出自己的疑问,不必总等着老师回复,为自己的学业负责。

  以上若能做到,便有可能仍保持“快乐大学”状态,只不过多了一份“充实”。否则,再怎么增负,再怎么防抄袭作弊,也都失去了基本价值和意义,不过是折腾罢了。

  面试热点三:家长批作业引争议

  【热点回顾】

  事件1:2018年10月11日,网曝江西吉安井冈山经开区学校几名家长,因未批改作业被老师在家长群里点名批评:“昨晚赚了几百万?”“你这样将来你的孩子和你一样可悲!” 根据曝光的聊天记录,老师的意思是,学生作业应该先由家长批改,之后再交给老师检查。为什么要家长批改,因为“只有批改了才有效果,批改了我们才知道孩子哪里没有掌握,这样才能更好地教学。”

  事件2:西安一所小学的老师把作业答案发到家长群里,让家长对照着给孩子改作业,五年级家长王女士把一道题改错了,第二天被老师叫到学校批评了一顿,这让王女士很生气,“改作业本来就是老师分内的事,家长帮忙改了还要挨批评?”对此说法,有教师认为,现在的教育提倡“家校合一”,教育孩子不仅仅是学校的事。

  【事件剖析】

  学校给家长布置作业,超出了学校的办学权、教育权范畴,也模糊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界限,异化了家校的关系,是对“家校合一”理念的曲解。

  【概念解释】

  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家校合一”体现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密不可分及不可替代性,正如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家庭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学校的教学、教育就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家校合一”理念既然讲求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一致性,自然不能缺少老师与家长的通力合作。然而,一致性并不意味着职责不分,彼此合作更不等同于互换角色。“家校合一”需要家长参与,但参与当有“尺度”,就如再优秀的老师也不能代替家长一样,倘若家长的参与越过了限度,则井然有序的教学秩序势必会“乱了章法”。

  【影响分析】

  一方面看,这是对家庭教育职责的异化。孩子的成长,需要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配合,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不能都围着知识教育转,家长要承担的更多的是生活教育、生命教育、情感教育等,而不是把亲子关系变成一种功利化的分数关系、成绩关系。

  另一方面,许多家长本身工作就很忙,而且也没有受过相关的教育学训练、心理学训练等,缺乏指导孩子做作业、批改作业的能力,事实上也有很多家庭因为“陪孩子做作业”的问题而造成激烈的矛盾。而且,家长过度地干预孩子做作业的过程,也不利于培养孩子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

  【原因分析】

  出现这种问题,背后除了师德师风的问题之外,其实还有其他因素影响。首先,作业多是无法绕过的症结。中小学生课业减负喊了多年,却少有成效,在很多地方中小学生家庭作业做上三个小时是寻常现象,孩子的作业门类多、量大、难度也不小,教师因批改作业量过大而转嫁责任给家长。其次,中小学“大班额”的现象也不容忽视。按照国家标准,中小学班级学生应在45人,但很多地方特别是城市公立学校,班级学生六七十人比较普遍,学生更多的也不少见。其三,教师带课负担也值得考量,中小学主课教师、骨干教师带班多是普遍现象。这些因素的叠加,教师批改作业只怕是不小的负担,一些教师把学生作业交给家长批改也是情非得已。

  【提出建议】

  可见,禁止家长批改作业,还须疏堵并举。一方面,应有效消除“起跑线”的焦虑,真正让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降下来,既给学生减负,也给教师减负;另一方面,需要适应城市化的趋势,加快中小学校建设和师资建设,生均资源占有量,减轻教师工作量。

  此外,对于家校合一理念的践行也可以多管齐下。诸如成立以家校联系为己任的家委会、请家长参加学校开放日活动及各类大型主题活动、坚持每学期不漏过一名学生的家访制度、协助家庭开展让孩子一展身手的“今天我当家”等亲子活动、以及建立有利老师与家长互动的微信群、qq群等,都不失为广开门路的成功经验。

  面试热点四:跑车送娃引争议

  【热点回顾】

  有家长开跑车接送孩子上学,老师和其他家长认为会引起孩子攀比心理,不利于教育,跑车家长进行反驳,却被移出家长群。对此你怎么看?

  【热点解读】

  一、亮明观点

  我觉得因为开跑车接送孩子引发众怒,继而被踢出群,这种结果实在令人意外,不仅是对这位家长的伤害,也暴露出一丝仇富的心理,这也不是教育的正确姿态,教育也不该如此脆弱。目前来看,此次事件中,老师和一些家长对这名家长的非议,是一种错误的思想。

  二、开展论证

  1. 从合法性和道德角度。

  首先,没有证据证明这名家长的豪车是违法所得,那对这名家长的指责和抵制,无疑是一种道德绑架。跑车是奢侈品,但是这种奢侈品却并非不可拥有,只要是自己的合法收入,真实的劳动所得,完全可以购置,这是无可争议的事情,也是市场经济下的一种常态。事实上,即便这名家长没有开豪车接送孩子,也不能阻止豪车进入孩子的视野,因为在日常生活中开豪车的人也大有人在,甚至已经司空见惯。所以,屏蔽教育并不能有效保护孩子脆弱和敏感。

  2. 客观看待豪车对孩子积极影响。

  其次,即便开着豪车接送孩子,对学生也不见得就是一件坏事,也不会导致攀比心理。如果老师能够正确引导,这种现象还可能激发孩子的奋斗意识和拼搏精神,因为,豪车能够让他们明白,高档的物品需要依靠自身的努力去获得。这样,开豪车的家长就成了一个励志典型,可能成为孩子们学习的榜样和仿效的目标。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和教育是不无裨益的。因此,与其抵制和排斥开豪车,不如因势利导,借此加强对孩子有关财富观念的正确引导和教育,引导他们认识到开豪车的正当性,意识到唯有努力拼搏才能获得成功和财富的道理,这种现实中的熏陶和教育比书本上的灌输更有效果。

  3. 分析孩子的心理与家长的心理。

  再次,孩子们的心灵比较纯真,攀比心理其实有时是家长和教师自己心里在作祟。这暴露出了我们校园教育和家庭教育的不自信,经不起现实的冲击,显得敏感多疑,脆弱的不堪一击。

  4. 引申探讨,如何教育孩子才是正确的选择。

  我认为,这场小风波争议背后实则是一道深刻的,那就是该如何引导孩子认识这个本就充满不同的世界。社会上的每个人,无论家庭背景、物质条件、外在样貌、自身能力都不尽相同,这些不同客观存在,本身是很正常的事情。在其中某方面,如果我有,别人没有,该怎么看;如果别人有,我没有,该怎么办?一条基本底线是,不能将开跑车和骑单车划分三六九等、差别对待,更不能把坐在跑车上的孩子,与没有坐上跑车的孩子人为对立起来。想当然地定义“异类”,“眼不见为净”把“异类”移除了事,看似回避了问题,实则激化了矛盾,对孩子健康成长、人格健全来说,其实是一种伤害。

  我们的教育者和家长,应该教会孩子平和理性,彼此尊重,成年人应放平成人的心态,给孩子创造阳光而非焦灼的成长环境,这才是教育。

  面试热点五:迟到学生被强制剃头

  【热点回顾】

  近日,网络上流传一段“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育英学校因学生迟到被老师强制剃头”的视频。1月18日,认证为邯郸市永年区互联网信息管理办公室的公众号“网信永年”发布通告称,教师徐某以警示学生从“头”做起为名,对学生采取了理发推头的错误处罚方式,校方公开道歉,涉事教师徐某已被辞退。

  【热点解读】

  1.树立论点

  尽管学校的通报称,强制剃头是为了警示学生“从头做起”,本意即是为学生好,希望学生能记住教训,改过自新。但仅因迟到就被强制剃头,这样的体罚方式有些太过分了。而从《未成年人保护法》和《义务教育法》来看,体罚本就是不合法的教育手段。

  2.法律依据

  《义务教育法》第二十九条要求,“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人格,不得歧视学生,不得对学生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不得侵犯学生合法权益”。《未成年人保护法》中规定,“关心、爱护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不得对学生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教师强制剃头就是一种变相体罚,是侮辱学生人格的行为,显然也是一种违法的教育手段。

  3.举例说明体罚危害

  体罚学生的后果是很严重的,它直接伤害了教育对象——少年儿童的心灵,如果是幼儿教师体罚幼儿,那对孩子一生的成长都会造成不良影响。同时,它也教育的形象和教师形象,恶化师生关系,恶化教师与家长和社会的关系。

  相信大家对前不久媒体曝出的这条新闻依然记忆犹新——学生20年后遇到当年体罚过自己的老师,对其拳脚相向。打人固然不对,但是什么样的深仇大恨被记住20年仍不能释怀?当年的师生之情,20年后就只剩下仇恨和报复,这背后折射出的问题难道不值得深思么?归根结底,还是因为体罚不仅给学生造成了身体上的疼痛,同时也给学生的心理烙上难以磨灭的伤疤。皮肤之痛,来得快,消得快也忘得快,但心理的损伤却可能成为学生一辈子难以释怀的烙印。

  而在“强制剃头”事件中,被剃头的学生就读初二,正处青春期。青春期也叫叛逆期,强制剃头可能不仅不会纠正学生迟到或者犯错的毛病,可能还会触发青春的“逆鳞”,导致学生与同学、老师甚至家人反目。同时,这阶段还是青少年的价值观形塑阶段,在同学面前被强制剃头,对学生自尊心也是一种巨大的伤害。这不禁也让人后怕,这样的体罚会不会造就第二个多年后重遇老师却拳脚相向的“社会学生”?

  3.提出建议

  体罚是中国传统教育“严师出高徒”的“戒尺”式教育手段,而现代教育认为“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不是打出来的”。教育学生改正错误的方法很多,就迟到而言,教师应该与家长沟通,早些叫孩子起床上学;或者以一种奖励的方式来督促学生上学,用体罚的方式来教育孩子在现今的教育理念中已属下下之策。

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试题均来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